最近有個爸爸生氣地打電話進來,表示自己讀高中的獨生女自從交了男朋友之後,整個都變了。晚歸、講不聽、出言不遜、偷竊等各種行為,話語中十分憤怒,表示自己用盡了許多方法,但就是無法矯正孩子…

電話中這頭的我,聽見爸爸憤怒的口吻背後,還有許多隱含的情緒,挫折、不安、擔心、痛苦、無力等,然後悲觀地認為與孩子的關係不可逆了,無論自己做什麼都回不去過往那麼親密的親子關係,而現在的互動狀況,就是一見面就爭吵,家裡的氣氛很糟,每個角色身分都好辛苦。

      上述是家中有青春期孩子常見的家庭狀況,有些家庭會因此有學校居中幫忙、也有可能因為爭吵不斷而有社會局介入、或求助心理治療所。但我們常見到的,就是這些求助對象,都是先指責對方,請社工/老師/心理師去跟對方說、叫對方改變,都不是自己的錯,自己已經苦到不行,已經沒辦法、沒力氣改變了。

          但是,如果父母一直踩著上述態度,或是一直覺得沒救了、不是我的錯、不管孩子了、隨便他吧的態度,或者採用哀求方式(求求孩子聽自己的)、威嚇方式(孩子不聽話我就去死一死、孩子不回家我就去提告誘拐罪),都是不良且無效的溝通方法,無法改變現況,也回不去過去。

           就上述例子來說,爸爸無法承認自己在管教過程中的情緒困擾,不管是隨著衝突而來的口語傷害、在教養歷程中的挫折,或是難以接受自己孩子變了的訝異無助,在心理歷程中會因要自我保護而開始防衛、隔離或疏離,這些都是自然且正常的。

          但是若仍有關係修復的機會,還是建議家長要從【理解自己】開始,然後面對自己的感受,有機會時好好跟孩子說話,修正【溝通技巧】,不是只是講氣話,互相傷害,明明想靠近,卻大力將對方推開。

         當父母是一直反覆練習的過程,試著從【孩子你怎麼不聽話了】的態度,轉變成【孩子,其實我想說】,慢慢在親子差異中找到溝通的方法,彼此增加彈性空間。

        但如果只要見面就會吵架,那就試著【與他人討論】,聽聽看別人的經驗、不管是鄰居阿姨、還是學校老師、專業社工/心理師,或是跟自己的爸媽談一下他們當時怎麼經歷走過你的青春叛逆期的,若是有機會參加親職教育團體,透過講師有系統式的協助,相信會對家長有些啟發跟建議的。

arrow
arrow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