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養心心理治療所院長 廖原賢
從事心理健康工作應該已經超過二十年了!這些年頭,當有新朋友知道我的工作時,會有各式各樣有趣的反應。例如:笑咪咪的說「你猜猜看我心裡想甚麼。」、也有人會打趣說道「那跟你講話要按碼錶」,甚至有曾有人後退三步眼帶防衛等等,各形各色不一而足。不過最常出現的問題還是~「甚麼樣的人會去找你們?」、「你們在做甚麼?」。
這真是大哉問啊!甚至當年我入行時的第一場面試,就曾經被問過類似的話!還記得那時我的回答是非常教科書:「運用心理學的方法,幫助個案了解自己,並處理其情緒、想法與行為問題。」很呆、很硬,是不是?其實在二十年來的專業歷程之中,我也在不斷探索著這個問題。到底~我能做甚麼?我能陪伴接受我協助的朋友做到甚麼?隨著時間與經驗的累積,這個問題逐漸在我心中清晰。
最近當有朋友問了我這個問題,我常會笑咪咪地反問:「你甚麼時候會看醫生?」大多數的朋友會回答:「生病或受傷的時候。」這時候我會再問:「那你看醫生的目的是為了治病?還是讓自己健康?」的確,傳統對醫療的觀念主要是以治病為主,但是這十幾年來,預防醫學蓬勃發展。除了傳統的治病之外,如何避免生病、脫離亞健康狀態,乃至於維持與提升健康程度,成了另一個主流。也就是中醫一直在提倡的「養生」的概念。
我們對自己的心,也可以抱持著同樣的態度。不只在心靈遭受痛苦時需要接受協助,如何提升幸福、促進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。這也是我當初成立心理治療所時,要取名為「養心」的原因。
換句話說,來養心的朋友可以有兩大期待:一個是去除痛苦,解決造成痛苦的原因;另一個是增加幸福或提升心靈的強壯程度。
至於細節的部分,之後有機會再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