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 / 養心心理治療所 江柏均 臨床心理師

「過動症」現在幾乎是國中小、幼稚園裡的常見詞彙之一,老師懷疑孩子可能有「過動症」、孩子報告自己班上有個「過動症」同學等狀況,以及「過動症」長大就會好、「過動症」永遠不會好、「過動症」吃藥就會好等說法,也在學校裡不時上演、流傳。到底什麼是「過動症」呢?

 

過動症的全名是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或注意力缺乏過動症)」,字面上很容易讓人大概瞭解到,患者的注意力不好,而且活動量偏高,常見且具體的可能表現則包括:上課不容易專心、容易恍神、容易忘東忘西、做事或收拾房間不太有條理、坐不住、動個不停、行事衝動而容易犯錯等等。

 

應該有很多家長看到這裡,不禁會有疑問:「小孩子不是都這樣嗎?」沒錯!其實隨著年齡增長,大腦的額葉(大約是我們額頭的這個部位)逐漸發展成熟,孩子都會越來越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為。因此,診斷孩子是否有「過動症」,都必須是他們對自己行為的控制,“沒有同年齡孩子好”,“而且在不只一個情境裡都這樣”,“並且明顯影響他們的學習、社交等功能”。如:孩子上課不專心、在家寫作業不專心的狀況,明顯比同學來得多,而且使得他的學習狀況,與他的聰明才智不相稱。也因此,關於「過動症長大就會好」的想法,事實上是有些孩子後來的大腦額葉成熟速度趕上同齡了,但也有些孩子無法趕上,而始終繼續被這些症狀困擾著。

 

目前在治療方面,我們可以使用藥物,協助大腦額葉的功能有較好的發揮,而減緩過動症的行為表現,也可以使用行為改變技術(一種心理治療),來協助改變這些行為表現。許多研究都發現,若情況允許同時使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,效果會比單純使用藥物治療,或是單純使用心理治療還來得好。

 

建議如果有這方面的疑慮,還是應當到醫院就醫,接受完整的評估,也遵從醫囑,以適切的心理治療、藥物治療等,來協助孩子喔!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養心心理治療所 的頭像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