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撰文者: 養心心理治療所  江柏均臨床心理師

林小姐在醫師的建議之下過來找我,他說自己不是很確定要不要過來,因為近半年來雖然因為工作壓力、感情問題,出現了一些身心症狀,但就醫接受藥物治療後不到二個月,多數症狀都減緩許多,加上也辭了工作休養,預期接下來應該能自己恢復。

 

我確定他的藥物治療狀況,與症狀的現況以後,肯定他為自己所做的努力,以及得到的成效,讓他可以逐漸回到穩定的生活當中。

接著就開始跟他聊起現在與過去的生活,並試著協助他釐清當中的想法與情緒。

 

我發現到,林小姐認為自己可以應付感情的問題,目前的狀況也顯示他在這方面沒有明顯困擾。

不過,工作開展的挑戰,以及家人互動的狀況,卻讓他頗有些壓力與糾結的情緒。

 

我試著回饋他家人與他互動的方式帶有「情緒勒索」後,他驚覺目前的互動「確是如此」,更回顧跟家人相處的壓力,其實可能從小學高年級之間就出現了,

而且時至今日,他一直都不知道要怎麼處理。於是,我們達成協議,打算花些時間試著去釐清家人互動間的壓力,以及他自己的情緒與想法,是怎麼影響著他自己。

 

 

在多數人的想像當中,心理師的工作就是幫助心裡有「問題(註)」的人;

踏進心理治療所的人,都罹患了精神疾患,如:焦慮症、憂鬱症、思覺失調症等等

沒錯!臨床心理師時常協助罹患精神疾患的人們,但是心理師也很能幫助一個人瞭解自己的狀況,適時且適當地去做些處理或改變,跳脫困境喔

 

註:怎樣算是有「問題」是個很有趣的問題!在這裡提及是為了貼近大家一般的習慣,但心理師具備的心理學知識,讓我們認為這樣一個模糊的詞彙容易造成誤解,不該隨意使用。這個議題在心理學系裡,可是開了一整年的課來討論呢!有機會再跟大家聊聊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養心心理治療所 的頭像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