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撰稿者:養心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江柏均

 

小明是個小學五年級的學生,上課中時常找左右的同學講話,被老師糾正的時候,有時會與老師對立,出口不遜。家長多次被叫到學校,也對小明多次耳提面命了,可是同樣的狀況就是一再發生,讓家長與老師都非常頭大,懷疑小明叛逆得這麼嚴重,是否有些心理問題?所以求助於心理師。

 

家長表示,小明剛入學時,就因為上課無法專心,也靜不下來,所以在老師建議下到醫院接受評估,被診斷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的可能,並安排藥物治療。

可是因為小明身形瘦小,加上醫師宣導藥物可能有降低胃口的副作用,所以家長放棄讓小明服用藥物,也認為小孩子上課不專心與年紀有關,長大就會好了,不甚在意。

 

在這些年間,小明上課持續無法專心,課業也一塌糊塗,始終無法從中得到什麼成就感,也覺得自己總是被家長、老師找碴,責怪不用功唸書、不寫作業,或是不守課堂規矩,所以心生恨意。

在人際關係方面,也因為玩起來很容易興奮過頭,違反遊戲規則,或是對同學開了較為過分的玩笑,所以逐漸被同學冷落,心裡對同學們很是埋怨。

就這樣,小明逐漸變成一個只關心自己,不甚在意他人,甚至對週遭環境很有敵意的孩子。

 

雖非全部,但人們需要從週遭環境對自己的回饋當中,來認識自己,形塑自己的形象,也由這個形象去做出行為

注意力不足過動孩子的弱勢能力,使他們較難得到好的回饋,我們的社會文化向來較為推崇的專注、冷靜、克制等個人特質,往往更落井下石,使這些孩子們辛苦。

 

讓這些孩子適當地接受專業的協助,也改變我們對他們的看法,可以幫助他們活得更健康快樂唷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養心心理治療所 的頭像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