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美珠進到會談室坐下後開始隱隱啜泣,身體蜷縮。緩慢訴說前幾年先生提出離婚要求,自己宛如活在地獄的過往;

接著再提到這幾天孩子竟然不聽話了,不斷地回嘴, 甚至說要搬出去跟爸爸住…

「…我做錯了甚麼嗎?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待我?…我為這個家付出這麼多…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回報我?…..」。美珠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…

 

一如美珠的故事,許多人有類似的傷心難過,看到自己在關係裡給予得如此之多,甚至犧牲自己大半的人生,卻換來背棄與疏遠。

不過,愈釐清家人之間的互動,愈發覺在犧牲的背後,往往可能隱藏著某些自己內在不被意識到的需求。表面的奉獻,卻可能同時期待著能夠對價的回應與權控。

 

在美珠給予的過程中,是沒有人我界線的。家人是自己的延伸,對他們的付出,證明了自己的價值。所以如果對方不接受或不感恩,就代表自己不夠好,對方不需要自己,自己也自然失去的價值與意義。

 

但家人的感覺是甚麼呢?一開始可能感受到關愛與照顧,可以依賴的放鬆感。不過,人偶而難免需要有一點屬於自己的空間,也有獨立自主、擁有效能的需求。但被他人過度的關注與的給予,往往卻是誘發產生一種被弱化的無力感、以愛之名的窒息感。當自我想要成為自己時,則開始出現不舒服的感覺:自我的領域似乎被侵犯了、我好像被當作沒有能力等等的感受。於是會想要自我保護或對抗。

 

這當中當然能體會美珠的付出與辛苦,所以這種自我保護與離開的想法可能會產生罪惡感,讓家人再回到原來被支配的角色。一旦回到原來的關係當中,一段時間,不舒服的感覺又再次出現,再度從關係裡逃開。如此一來,又進入同樣惡性的循環當中。

 

通常透過照顧他人,進而找到自己的價值的方式,一旦被照顧的人離開或拒絕,頓時一定是極大的落空與自我被否定的感覺。在會談室,美珠慢慢走過她的失落、傷心與憤恨;也回頭去重新照顧童年時,那個不斷透過付出和討好,來得到愛的自己。慢慢再回到自己與他人的需求是甚麼,除了給予與掌控才能獲得的肯定與安全感,還有甚麼可以為自己做的,能夠自我肯定、自我照顧。

 

當美珠談到年少時,為了選自己想念的美術科系,但家人卻極力阻止、貶低,最後不得以捨棄掉自己的所愛時,她開始大哭。看到自己曾經有多想要甚麼,但是卻從沒得到。之後,美珠報名了社大的繪畫課程,開始與自己靠近,她發現拿起畫筆是多麼滿足與療癒。而與家人的關係,似乎也在這個照顧自己的過程中,逐漸變得寬鬆、舒服。家人間還是會關心,但如果對方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,也練習尊重。

 

撰文者 -- 紀佩如 臨床心理師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養心心理治療所 的頭像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

    養心心理治療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